今天我們繼續說一下TFT模塊歷程,讓我們更加熟悉TFT模塊是怎么樣發展的!由于有源式 TFT-LCD 的分辨率、響應速度、灰階顯示等諸多特性優于無源式 LCD,所以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后,TFT顯示屏廠商逐漸把目光轉移到大尺寸電視領域。然而在大尺寸電視領域,TFT-LCD 在視角、響應速度、對比度和色彩等方面要挑戰傳統的陰極射線管顯示器(Cathode Ray Tube,CRT),同時在尺寸方面要與另一種新型平板顯示器—等離子顯示器(Plasma Display Panel,PDP)展開競爭。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 PDP 廠商開發出 30~40 英寸的面板,展現出欲制造壁掛式電視的意圖。LCD 廠商也不甘示弱,夏普采用拼接方式將兩張 29 英寸 TFT-LCD 面板拼接成 40 英寸 SVGA(Super Video Graphics Array)級的顯示屏幕。但在當時無論是 PDP 面板還是TFT液晶屏,在顯示性能方面都明顯不如 CRT,制造成本也過高,遠遠沒有達到威脅 CRT 市場的程度。對于液晶顯示技術來說,20 世紀 90 年代后半期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期,因為這段期間液晶顯示技術在提高視角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最早是由日立公司于 1995 年成功開發出共面電極開關(In Plain Switching,IPS)模式,這種模式使液晶的上/下、左/右視角均達到了 140°。隨后 1996 年現代公司開發出邊緣場開關(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模式,1997 年富士通公司開發出多疇垂直配向(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MVA)模式,1998 年三星公司開發出圖案化的垂直配向(Patterned Vertical Alignment,PVA)模式。這些寬視角模式為液晶顯示器將來在電視領域占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
進入 21 世紀后,TFT模塊歷程加速,TFT-LCD 技術飛速發展,同時在尺寸方面與 PDP 的競爭越來越激烈。2001 年日立制作所推出售價為 60 多萬日元(約合 42000 元人民幣)的 32 英寸 PDP 電視后不久,夏普公司和三星公司分別推出 32 英寸和 40 英寸液晶電視。但是 PDP 在分辨率與功耗方面,TFT-LCD 在響應速度、對比度和色彩等顯示特性方面與 CRT 存在很大的差距。2004~2006 年期間,TFT-LCD 和 PDP 廠商逐步解決了各自存在的問題,完全具備取代 CRT 成為電視市場的主流后,面板尺寸競爭也日趨白熱化。2004 年三星 SDI 接連開發出 80 英寸和 102 英寸 FullHD 級 PDP,對此夏普、三星電子、LG 及中國臺灣地區的 TFT-LCD 廠商相繼投入巨額資金建設 7 代或 8 代生產線,并成功開發出大尺寸液晶電視。如 2004 年夏普開發出 65 英寸面板,2005 年三星開發出 82 英寸液晶面板,2006 年 LG 開發出 100 英寸液晶面板,接近了三星 SDI 開發的 102 英寸 PDP。TFT-LCD 的高世代線建設擴大了電視面板的產量,降低了液晶面板的價格。經過激烈的競爭之后,PDP 廠商開始陸續退出,到 2008 年只剩下 3~4 家公司。自此,TFT-LCD 確立了電視領域的核心地位。
盡管液晶顯示技術應用于電子產品只有短短三十幾年的歷史,但是通過技術的迅猛發展,液晶顯示器的顯示性能已有顯著的提高,并以薄、輕、省電為特征,從手表、電子計算器、手機、導航儀、筆記本電腦、臺式計算機到高清晰度電視(High Definition TV,HDTV)不斷地開拓了新的應用領域。從產品的實際應用角度來說,液晶顯示器的發展共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TN 模式的 LCD顯示屏,應用于電子計算器、手表等簡單的顯示器件。第二階段是 1986 年開發的高對比度的無源矩陣驅動方式的 STN-LCD,這是 LCD 首次用做個人計算機的顯示器。第三階段是從 1980 年開始開發,經過多年努力發展起來的以硅系列 TFT 為開關器件的 LCD屏幕。1991 年 10 英寸級的 TFT-LCD 開始進入量產后,這種模式的應用發生質的飛躍,產品擴展到筆記本電腦、臺式計算機、小型電視等領域。第四階段是日本日立公司于 1996 年成功開發出 IPS 模式的寬視角顯示技術后,液晶顯示器開始進入了大尺寸電視領域。第五階段則以 HDTV 為代表的高分辨率產品,實現了近于自然色的顯示器。TFT模塊歷程還在持續著。